政府工作報告要求,2018年要求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%,重點地區細顆粒物(PM2.5)濃度繼續下降,化學需氧量、氨氮排放量下降2%,降幅與2017年持平。其中為實現大氣污染減排標準共提出三種手段:1)推動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;2)提高污染排放標準,實行限期達標3)開展柴油貨車超標排放專項治理。而為達到水污染減排標準,則提出:1)實施重點流域和海域綜合治理,全面整治黑臭水體 2)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,完善收費政策。預計非電提標、非電超低排放改造及流域、黑臭河治理將成為2018年工作重點。
黑臭水體的處理是一項系統工程,新建污水處理廠面臨著拆遷難、建設難、部門協調難等問題。
水治理中采取世界先進成熟的污水深度處理、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。清河第二再生水廠廠長馬文瑾介紹道,與傳統的污水處理廠相比,其脫氮除磷效果更好。經過泥土過濾及消毒后,處理過的水體即可一次性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IV類水體標準。
污泥無害化處理是再生水廠的另一工作重點。
污水處理行業提質增效需突破哪些問題?污泥憋在曝氣池 藥劑費用超電費
污水處理廠要實現節能降耗,就要提高效率和資產運行的質量,不斷進行工藝的調整和優化,另外應采用智慧化和大數據手段,來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率。未來噸水電耗、藥耗仍然有優化空間。
網——漏損、錯接、混接、溢流嚴重 規劃存在問題
提質增效核心在管網,問題復雜,既要久久為功又要雷厲風行與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相比,污水收集管網是更難啃的硬骨頭。
1. 預算內安排資金
大連水處理藥劑廠家將黑臭水體項目工作拆分,以傳統的預算內安排資金方式解決部分,是大形勢下地方政府推行黑臭水體治理等項目的主要途徑。此時的矛盾點在于傳統的DBB模式可能難以實現2020年黑臭水體治理的階段性目標,一方面是預算安排有限,難免使得項目推進速度減慢;另一方面則在于DBB模式對于運營的缺失,而此類項目的重點恰恰在于運營。
部分地方政府為解決這一矛盾,嘗試以EPC+O模式推行黑臭水體項目,如廣東省中山市中心組團黑臭(未達標)水體整治提升工程(中心城區10條河涌)EPC+O項目,根據該項目的招標文件可知,該項目核心商務條件為:
項目施工圖設計及建設周期為18個月,運營期為5年。
工程款竣工結算后支付60%,余下40%在運營期按績效考核情況分期支付。
運營費用按中介測算的價格上限報下浮率確認,按績效考核情況支付。
如上EPC+O模式確實可以部分解決前述提到的DBB模式缺陷,但是該模式的問題在于尚無頂層設計文件支撐,目前僅財政部在《關于開展2016年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的通知》(財辦建〔2016〕 21號)中有提到“積極采取設計采購施工運營總承包(EPCO)等模式,實現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建設運營全生命周期高效管理”,另外,關于工程款項在運營期分期支付是否屬于“帶資施工”或應列入地方政府隱性債務,目前也無定論。
155-6693-0728
地址:革鎮堡街道后革街1048號